查看原文
其他

董小姐 | 「爆料女王」的地产观

2017-06-26 董小姐 一勺言
我的逻辑


后台留言里,微信朋友圈中,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称呼董小姐为地产媒体圈的「爆料女王」。


这个定性之辞,意味深长,虽不是完全认同,但董小姐颇为自信的一点是,那些年追过的「爆料」始终踩在了职业操守的红线以内。


发自真心的夸奖,素来是春风雨露,是最好的支持,董小姐给你们一鞠躬。


不过老实说,一方面,必须谢谢大家的捧场,但另一方面也有点不服气。


夸赞也要力争全面才好吖。


过去,也不少写深度长文,长文也创造过十万+


比如最近的《董小姐 | 地产另类华夏幸福》

比如《董小姐 | 碧桂园真相》

又如《董小姐 | 起底中海地产》


还有手头酝酿超过半年的另一篇大稿,暂未出炉,卖个关子先。


现在,再来些不一样的。


今天上午,按照领导要求,在《财经》杂志产业组内部做了一个分享。董小姐认真准备,想了很久,最后把方向定为我的房地产公司观。


分享的初心是,要向自己产业组行业外的同事,讲讲在观察地产行业的数万家地产公司时,自己的逻辑与思维工具是什么样的?


借此,董小姐也谈了很多对未来行业的认知。


这是一个故事很多的行业。希望这样的思考类、开放性文字,也能对你们有价值,有助益。


董小姐看待房地产公司的几个维度



1,这张图可以抽象为房地产公司香港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差别,前者重土地,后者重能力。


2,侧重点不同,导致对房地产公司不同的估值方式。香港模式看重土地准备,偏向RNAV与市盈率估值,美国模式看重经营杠杆收益。


3,两种模式的典型公司代表:恒大与铁狮门。


4 ,美国模式相对轻资产,房地产开发的各环节都由专业化公司完成。表现形式有小股操盘,基金化运作。比如万科的探索。


5 ,按现在的形势,房地产公司正从香港模式往美国模式迈进。




1,不存在不吃土地红利的地产商,但吃相不尽相同。


2,对土地红利的依赖程度,决定了一个地产公司在运营风格上是采取高周转还是低周转策略。


3,高周转的赢面更大,但高周转公司并不一定总能打败低周转。


4,高周转的敌人是土地升值,土地升值越快,高周转公司越吃亏。如同钱进赌场,筹码越高,风险越大。


5,低周转的敌人是土地增值税,税收监管越严苛,低周转公司痛苦指数就越高。




1,此数据可以抽象为,国资与民资地产公司的区别。


2,国资与民资房企最大区别在于资金成本。成本决定公司战略取向、运营风格和拿地策略。


3,切勿小看3%的成本差距。这个差距折射了中国民营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的身份信用歧视,这是资本市场上的「血统论」。


4,国有公司融资成本掉入5%以内,就是国有公司中的融资高手,如华润,金茂。


5,民营公司融资成本落入8%以内,便是民营公司中的融资翘楚,如万科,龙湖。




1,过去二十年,中国房地产公司可简单粗暴划分为,住宅与非住宅公司。


2,住宅占绝对主流,非住宅公司却刚开始崛起。这两个领域是公司对战场与风口的选择。选择住宅决定了你在过去二十年中的地位,但它未必决定你未来二十年的地位。


3,真假美猴王何来?很多非住宅公司都打着非住宅的旗号,依然干着住宅开发商的生意。比如五年前的万达,三年前的华夏幸福。


4,以上说法并非十分严谨,毕竟,不同阶段企业表现出的特征不同,二者可转化。


5,基于以上判断,那些经常不假思索,没有前提条件设置,便阶段性给房地产公司转型判死刑的同行,下笔需三思。




1,GMV在电商定义里是交易总额,此处拿来类指规模。房企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,你更重视哪一个指标,决定了你的行业排名,职业经理人的虚荣心,甚至公司的幸福指数。


2,ROE指标很重要,它是衡量一个房企均衡的财务指标。在房地产行业,15%以上是优秀得分。


3,但是,也不要小看GMV。很多房企都有一颗熊熊燃烧的规模王者心。


4,中国恒大的名字隐藏着秘密:先大而后恒。大而不能倒,正在入侵许多房企老板的大脑。


5,GMV的代价是各种负债率指标的预警。我们必须对负债率指标保持敬畏之心。


6 ,很多公司在青春期重视规模,壮大后追求利润。二者难以兼得。


以上所有维度、模式相通,大多数公司都适用,但也非绝对。不同生命周期的房企追求各异。


董小姐关于行业未来变化的几点思考



1,未来的趋势是,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较量,增量必将让步于存量,这是向前看到向后看的转变。


2,新房与二手房市场,谁能笑到最后?这已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竞争格局。


3,于是,融创投资乐视、万科入股链家都有了信号价值。我们可以继续等待下一个跨界大交易的发生。


4,共享办公空间运营商为谁而生,如何活下去?


5,长租公寓生意有多可怕:自如友家与万达广场的利润大PK。



1,能力本身可以演化成一门生意。比如,绿城代建未来值得期待的单独IPO。比如万科物业的独立发展。


2,行业里永远有重资产与轻资产优劣之辩。


3,要关注小股操盘的门槛与机会,合作拿地,并表开发。


4,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,绿城代建之后,下一个会是谁?



1,未来公开市场买地和并购买地,哪种方式会越来越红?


2,挺进市中心,争夺旧楼房。城市更新之战已打响,谁率先做出了样本?


3,买地的本质能力是算账能力,算账能力的命门是产品线搭配能力。总是算不过来账无法拿地的开发商,当作此反省。


4,买地与房企业务多元化之间有很有趣的关联。你有业务多元化的能力,你就有了争地的资本。从这个角度看,不应把想象力浪费在与此无关的多元化上。



1,地价设置熔断点,房价被最高限价后,地价对房价的反推指标就失灵了。


2,房地产公司需要寻找新的投资算账能力基准。


3,土地熔断与房屋限价,会是不可逆的长期趋势么?


4,这个问题的答案,决定了下一个十年房地产公司的地位排序。



1,多少销售规模会是生死临界点,是100亿元还是200亿元?


2,它们的死因鉴定是什么?小规模企业的追赶能力正越来越弱。恐慌情绪正在蔓延。


3,它们的出路在哪里?有没有抄近道追赶的可能?



1,房地产公司的第二条船是多元化,但多元化里藏有阴谋与阳谋。


2,要关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:是企业还是企业家本人?


3,阳谋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

4,阴谋是为了提升拿地能力。


5,去地产化,不应是逃跑,也不能是噱头。要立刻开始行动。


 

1,事情正在起变化,大家还能愉快地一起玩耍吗?我相信趋势。


2,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新花样的激励机制。房地产公司要升级,首先要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。此操作系统的步伐与尺度能否再大一点?


3,可以一起吃肉喝酒,能否一起扛事受罚?上升年代制造的软件系统是否能够支持下降年代的增长?


4,价值观的重心落在制约,还是激励?老板的私心从不遮掩。



1,应该关注三个议题:什么样的人会失业?什么样的人会创业?未来开发商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?


2,这里有永恒的空降兵与士官生之辩。


3,也有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之辩。


4,要记住,公司用人一时是不变真理。



1,新技术诞生新商业模式,对现状颠覆,在房地产行业会发生吗?


2,如果未来3D打印、快速建筑技术、装配式技术,让质量与工艺差距进一步缩小。房地产公司下一个品牌溢价点在哪里?


3,为什么大多数房地产创新玩法都集中在营销领域?


4,等待众筹,众包,定制,选装等新思想孵化案例出现。



1,产品肯定重要。只是产品竞赛的赛场发生变化,总包单位都一样,传统技术优势消失,必须寻找各自新卖点。


2,每家开发商的样板房卖点、配置、风格同质化,如何建立新的IP产品识别度?


3,产品硬实力与软实力谁更重要?


4,与产品配套的物业服务要回归初心,去资本化,去O2O化。



1,房地产周期永不会消失,每一个周期都有崛起的新贵,也都有消失的大佬。


2,期待看到越来越好玩、三观颇正的公司勇士,破解它们穿越房地产周期的公司密码。


3,期待出现更多带领公司穿越房地产周期的职业经理人,要好好研究他们的个人密码。



我是董小姐 

微信号Gerda0811

加好友请注明就职公司与职位

敬请理解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